首页 > 新闻中心 > > 正文

促进消费端碳减排 “碳普惠”机制正加速形成

时间:2023-08-06 12:55:29 来源:第一财经


【资料图】

我国碳普惠机制正加速形成,通过减排量交易、政策鼓励、市场化激励等,不断激发公众参与碳中和行动。

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(下称“碳普惠专委会”)5日的成立大会上,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贺词中表示,碳普惠是动员公众践行低碳、零碳、负碳行动的大平台和有效途径。他说,“双碳”目标下,碳普惠作为推动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手段,促进社会从微小处改变碳排放习惯,意义重大。

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也在贺词中表示,碳普惠机制以数字化促进绿色化、低碳化,带动公众广泛参加绿色低碳行动,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。他希望碳普惠专委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、创造性,打造碳普惠经典案例,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做出贡献。

据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介绍,截至目前,各类主体发布的碳账户产品有数十种,在搭建碳账户这条赛道上各方也已开启合作。她介绍,碳普惠专委会的主要工作包括标准制定、政策研究、数字化平台的推广以及国内外交流培训等。

陶岚表示,碳普惠专委会将以“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”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,充分发挥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,以数字化、绿色低碳化为抓手,推动公民消费端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形成。通过战略规划、调查研究、能力建设、标准制定、国际合作等五大行动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

目前,碳普惠机制已得到多方认可。2021年9月,国家网信办发布的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(2021)》中明确提出,积极探索多元参与、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。2022年10月,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》肯定了各地探索开展的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——碳普惠,以及“碳普惠合作网络”,鼓励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,推动碳普惠落地。

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,在中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,生产端占47%,消费端占53%。此外,联合国环境署相关报告也称,家庭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;从中国碳排放结构来看,26%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。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。

碳普惠的基本逻辑是利用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,依据碳普惠标准或方法学,对公众、社区、中小微企业,衣、食、住、用、行、游等在内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、记录、核证,生成个人减排量汇总到碳账本里,并通过减排量交易、政策鼓励、市场化激励,调动、激发起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。

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,通过落实正确的政策、基础设施和技术,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,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%至70%。联合国环境署《2020排放差距报告》指出,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,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。

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,26%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,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约为三分之一。从细分领域来看,全国建筑运行能耗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2%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.4亿辆,交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0%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5月11日15时至12日15时,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6例

 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(记者 杜燕)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、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在12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

通讯:范长江侄女范家敏:“伯伯为全家带来新闻力量”

  中新网巴彦淖尔5月12日电 题:范长江侄女范家敏:“伯伯为全家带来新闻力量” 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 50岁的范家敏人生中的“骄傲

四川广安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5例 2000余名医务人员支援邻水

  (抗击新冠肺炎)四川广安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5例 2000余名医务人员支援邻水  中新网成都5月12日电(王爵 王林)12日上午,四川广安市召

国际护士节拳拳之心战疫情:小桌子,大责任

  中新网西宁5月12日电 题:国际护士节拳拳之心战疫情:小桌子,大责任 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 5月8日,是母亲节。在青海,恰是很多

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 入河北省南运河水量近1.5亿立方米

  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(李晓伟 任树春 吕培)据河北省水利厅12日消息,4月28日,京杭大运河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通水,截至5

广东暴雨天气将持续 需继续做好防御

  中新网广州5月12日电 (记者 王坚)广东省气象局12日发布消息称,10日到12日早晨,该省大部分市县先后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众评测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